close

【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】茂新有機農場位於台北五股鄉觀音山上,農場主人莊明儀的父親一生參與過整個五股農業轉作過程,他的父親過世後,莊明儀繼承父親的田地,發展有機農業。

五股農業的變遷

早期五股鄉3分之2是山區,是農業的鄉鎮,就業機會不多,莊明儀父親那一輩年輕人都是投入農業。莊明儀父親從事農業超過6、70年,民國20幾年五股觀音山整片都是原始林,山上種滿相思樹,莊明儀聽父親說過,老一輩砍伐相思樹做煤炭,外銷到日本,等到原始林砍伐殆盡,採煤產業開始沒落。

民國30幾年農民轉為栽培農作物,包括柑橘、柳丁、柚子等,民國4、50年代後,水果遇到「黃龍病」,很多果樹一夜之間黃化掉,甚至嚴重到果樹受到病害死亡,對農業產生衝擊。

莊明儀說,農民為了謀生,開始轉做茶葉,茶葉仰賴地下水源及濕氣生長。當時台北大稻埕有很多商船往來,茶葉可以外銷到日本,莊明儀回顧,以前茶葉的市場很廣大,產業很興盛,但是平地慢慢開發,如果農作物旁邊有高的樹種,在樹冠下遮蔭的作物,收成會變差。於是農民便將周圍樹林砍伐,導致樹種變少,水分涵養不易,山區水源變缺乏,加上氣候變化,環境整個破壞掉,茶葉品質每況愈下,老一輩開始轉作綠竹筍。

莊明儀提到,其實綠竹筍種植已超過1百年,但都是零星栽培,觀音山並沒有自然的水源,灌溉不易,因此挑選的作物都儘量不依賴水源,剛好綠竹筍有耐旱特性,後來茶農才慢慢將農地轉型改種植綠竹筍,五股觀音山才變成綠竹筍重要生產地。

年輕世代的農業展望

民國70幾年中南部人遷移到三重、蘆洲、板橋等地,工商蓬勃,五股因地利之便,交通往返工業區很方便,加上就業機會增加,許多農民轉為進到工廠工作。莊明儀表示,年輕人慢慢出走,相互介紹、跟進,只剩下老農民面對農業,也面臨無後繼者承接問題。

莊明儀表示,大台北都會區下的工商環境,可實際從事農作面積很少,相對農民也很少,台北地區農民集中在山坡地,有機農業投入的農友很少,不到10位,但台北有很大的消費市場,這也是他選擇在家鄉投入農業的原因之一。

莊明儀投入後,慢慢喜歡農業。一開始找不到方向,親戚也抱著懷疑的心態,認為他不能持續,當他做了5年穩定後,親友才慢慢認同他,進而認同這個產業。親友也來農場參與、體驗,瞭解農村的自在生活,這一切都是莊明儀辛苦的代價。

莊明儀從小看著綠竹筍長大,他認為單一作物風險高,遇上颱風損害會很嚴重,所以試著分散風險,做各種不同農作物栽培。

剛開始投入,人脈、資源都不夠,經由朋友介紹,莊明儀認識了有經驗的前輩,還有學術單位的援助。經過一段摸索期,常常發現,要到的答案,不見得是他想要的答案,資訊錯誤也讓栽培受影響。他透過實際操作,探索癥結點在哪裡,慢慢修正。

莊明儀說:「農業無法速成,要靠時間累積經驗。」他學習看天候變化、栽培差異性,找到適合自己的栽培方式。

莊明儀認為,傳統農家子弟,進入門檻低,而且受到家族援助,土地、資金取得較容易,可是也只能侷限在家鄉產業。相對地,他認為沒有投入過產業的人,會更專注花時間去研究,可塑性、動力較強,但初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,會很辛苦。

莊明儀說:「進到農業,重要是調整心態。」他認為農業有迷人之處,但也很難適應,因為農業平穩、單調,因此他提醒年輕人要有想法,配合自己的個性、興趣,找到一條適合的經營道路。

勿因工業犧牲農業

最近政府蓋科學園區強徵農地,莊明儀表示,政府認為農業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很低,相對於科學園區,政府寧願犧牲掉農業,因為產值很低,進而犧牲農民權利。莊明儀強調,農地是不容被消滅,農地涵養著在地氣候、人文及景觀,如果農地逐漸消失掉,台灣只剩下工業之島,傳統文化價值會流失。他說,台灣是海島國家,不能將農業根除,政府必須審慎評估。

莊明儀表示,工業會帶來污染,進而影響到人類健康,健康一旦受影響,會消耗社會資源、成本。農業怕工業污染,但工業又要取得農業土地,他建議,政府必須對工業有效分區管理,工業與農業不能重疊。他強調,工業取得必須儘量避開農地,農地一旦受污染,人民健康會有隱憂。

一株株的蔬菜都是莊明儀親手種植。(圖文/李宜霖)



這個石上泉手搖茶真是太有趣了~這不知道是誰家的小孩...這麼小就會手搖茶了..呵呵..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dia220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