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推薦閱讀:我的普拿疼副作用先生 讓特殊的日子不再帶著痛-普拿疼殘留的愛)

    上中學時學《左傳·曹劌論戰》,有一句話至今記得,“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”。讀到此處,老師特意告訴我們,“肉食者鄙”絕對不是“吃肉的人都沒出息”的意思。但我在印度發現,還真有人就是這麼認為的。

    有些印度人吃素,是為了面子。古代印度等級制度盛行,祭司、政治家和商人都認為自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,沒必要靠吃肉來攝取能量。只有終日辛勞的首陀羅們才要靠吃肉補充體力。所以,在印度文化中,“肉食者”成了“藍領工人”的代名詞。

    隨著歷史的演進,印度壁壘分明的等級制度已被現代化的巨浪衝刷得掉了色,但“肉食者鄙”的傳統卻沉淀下來。印度航空公司供應的便餐有VEG(素食)和NON-VEG(非素)兩種,當空姐問乘客選哪種餐時,往往會有一些印度人高聲說,我要素的。那神情倣佛在告訴全飛機的乘客,我是上等人。筆者也接觸到不止一個印度人,原本是吃肉的,但隨著地位的上升主動皈依素食,就像中國人有錢了穿名牌、開法拉利一樣。

    印度飲食文化崇尚素食,也許是因為印度肉食的做法單一。在印度的菜館點葷菜,除了雞還是雞。可這雞不是我們的香酥雞、白斬雞,宮爆雞丁、油爆子雞……,它不分雞翅、雞腿、雞胸、雞爪,總是稀裏糊涂地切碎,囫圇吞棗地一煮。

    其它的肉類呢,因宗教原因,印度人忌食牛肉;豬在印度是放養的,個個身材苗條,奔跑迅捷,卻沒了肥美的肉味;羊肉在印度的餐桌上偶爾可見,但被咖哩等調料一泡也沒了羊肉味。

    其實,印度的飲食總體上就分三類,一為“tandoori”,烤肉;二為“biryani”,炒飯;三是“masala”,就是把菜肉混合煮熟後澆咖哩汁。“masala”最具印度特色,卻讓久居印度的人對它提不起精神。各種香料混合而成的醬汁澆在煮得爛軟的雞肉、羊肉和蔬菜上,看上去是黑糊糊的一碗,吃到嘴裏是粘呼呼的一團,經常吃了好幾口還沒分辨出吃的是什麼。面對著這樣的菜肴,不吃肉其實也沒什麼好遺憾的。

    一位《印度時報》的特約記者到中國採訪,回印度後發了一批係列報道,頭一篇就談到中國的吃。這位記者說,拿起中國餐館裏的菜單,剛看到上面的菜名,諸如溜肝尖、爆肚絲、芥末鴨掌、紅油百葉等等,就被驚得合不上嘴了。(文/陶冶)


(推薦閱讀:我的普拿疼副作用先生 藥物性肝炎-預防有招-普拿疼殘留的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dia220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